《一日一冥想》推薦序:豐盈生命的邀請

封面 01

本書榮獲:博客來2015年1月選書

2007年5月,我受朋友之邀,到美國一座歷史悠久的大學城參加婚禮。當時,蘋果公司還沒有發售第一代iphone,但數位相機已經是成熟產品。因此,漫走在城裡,不時會聽見隨興恣意的快門聲響。我彷彿感受到,擺脫了底片沖印限制的人們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,堆疊著個人或家庭的影像記憶。朋友和他的妻子選擇在當地一間超過百年歷史的教堂舉行婚禮,可是出乎意料地,卻對受邀觀禮的親友們下了一道禁制令:在整個儀式進行的過程中,不希望有人拍照或錄影。

這樣的禁制令,對於已經習慣以「按快門」來記憶的我們,當然覺得不便、甚至困擾。不過,這一對心思細膩的夫妻,卻以一個動人的理由說服了所有人:他們希望來觀禮的親友們放下機器,以全心投入來見證他們的愛情。

事過多年,奇特的是,因為他們的堅持,我反而不時想起那場特別的婚禮。當然,因為當時沒有留下任何影像紀錄,許多細節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模糊、甚至不復記憶。然而,我在教堂裡所經歷的喜悅和眼淚,卻像光暈般地籠罩著婚禮的回憶,有如上帝對他們的祝福。

現在回看,當時的那場婚禮彷彿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。那年,臉書和推特等社群網路服務開始從美國掀起狂潮、推向世界,並且在隨後幾年裡,結合了智慧型手機等行動裝置的快速發展,根本地改變了人與人、甚至人與自己的關係。「按快門」的手在短短的幾年內進化為按「讚」、按「分享」的手,而人們也不再輕易放下機器,反而讓它成為日常性的一部份,成為人與外在世界不可或缺的中介。

我的朋友裡,現在幾乎很少人不上網路、不用臉書。在這個網路觸角無遠弗屆的時代,我們總是藉由行動裝置,以這種或那種方式,和親人朋友、和這個世界維持著某種聯繫。家人旅行歐洲,我們可以即時分享他晚餐的豐盛;即使忘了(或從來沒記得過)好友的生日,臉書也會備一個角落提醒,讓我們適時表達賀喜。我們彷彿與他人密切聯繫著,不管是在資訊還是情感方面。問題是,這種聯繫終究是一種外向的豐富性,如果沒有另一種內向的迂迴,我們與他人、甚至與自己的關係,都不可避免地會被延展成某種單薄、沒有深度的平面。

豐富不代表豐盈。豐富是外在的聯繫與堆疊,而豐盈是內在的生命沛然展現。現代生活的最大挑戰之一,就是我們得在這種表面的豐富性中找到一個停駐點,形成一種內向的迂迴,讓生命滋味在其中得以湧現、蕩漾。

翁德瑞的《一日一冥想》所提供的,正是這樣的一個停駐點。一般的讀者不免對翁德瑞選擇用名畫來談論冥想感到疑惑:藝術作品和所謂「覺知的生活」有什麼關連性?特別是,如果我們只是對這25幅名畫感到興趣,只要在彈指之間,就可以從網路上獲得大量的影像、歷史、甚至評論的資訊,為什麼還要透過翁德瑞的文字來接近這些畫作?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,我們恐怕完全誤解了翁德瑞的用心。他並不是要帶我們「賞析」畫,而是把它們當作是一種邀請,邀請我們在畫作之前停駐、逗留,進而凝視,讓身體的感受性在專注中全面張開。他要我們打開眼睛、豎起耳朵,甚至感受畫作裡的風,空氣中的涼意。翁德瑞提供給讀者的,因此是一種「內向迂迴」的經驗,一個走向豐盈生活的邀請。

這篇短序,充其量只是引路,接下來的部分,還需要讀者親自體驗。親愛的讀者,你準備接受邀請了嗎?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