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閱讀精神分析】精神分析引論

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[精神分析引論,第48頁]

在第一講末的註釋中,討論”unbewusst“及”bewusst“翻譯的部分(註釋4)特別值得注意。譯者談到,”unbewusst“及”bewusst“在德文中是被動的語法形式,而這也是Freud一般採用的語法。

但在英文中,”conscious”及”unconscious”通常是用主動語法,譯者所舉的例子是”I am conscious of a pain in my toe”(我感到腳趾有點痛),”he was unconscious of his hatred”(他沒有意識到他的憎恨)。譯者提到,在德文中就不一樣了:”the German usage would rather speak of pain as conscious and the hatred unconcious”(德文則會說,有[被]意識[到]的疼痛,和無[被]意識[到]的憎恨)。

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,從德文到英文的翻譯,出現了一種主體的混淆(突然之間,hatred變成了his),而不僅只是那個沒被意識到的hatred。
在中文裡,把”unbewusst“和”bewusst“翻譯為「意識」和「潛意識」,更是產生了新的狀況。首先,「潛」其實多了一個上/下或表/裡的向度,再者,不管是「意識」還是「潛意識」,似乎都變得比前兩個語文中的意義更具有實體性。

如果回到德文原來的使用方式,我們可以說,”bewusst“指的是那些被意識到的(意識),”unbewusst“指的是那些不被意識到的(無意識)。「無意識」的概念,在翻譯成英文後被「人稱化」(『我』的或『他』的無意識),在翻譯成中文後被「空間化」、被「實體化」。

回到Freud在德文的語用中思考「意識」和「無意識」,我們會發現這一組概念突然活了起來,我們恢復了它們的現場性,讓它們得以還原為貼近分析現場的概念語言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